非遗不是躺在橱窗里的展品,也并非束之高阁的技艺绝活,而是促进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涵养文明乡风的文化资源
将非遗产品、非遗项目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活态传承中有效?;?、在有效?;で疤嵯潞侠砝?,能让非遗散发出绚丽光彩,更好发挥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重要作用
一幅幅色彩鲜艳、制作精美的唐卡,带动超万人从事周边产业,西藏自治区唐卡年产值突破2亿元;一曲曲气冲霄汉、催人奋进的黄河号子,让观众惊叹“这就是黄河的力量”;一个个“非遗+文创”“非遗+文旅”创新项目,让传统文化火起来……如今,从城市到乡村,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生活中精彩亮相,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ぁ保岢觥耙汛笤撕游幕挪;ね肪潮;ぬ嵘?、沿线名城名镇?;ば薷?、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赞扬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称赞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各地深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遗资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非遗?;ご?,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遗+扶贫”让很多拥有刺绣技艺的女性实现了“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的心愿;在广东佛山紫南村,佛山狮头传承人设馆授徒,感慨“非遗让我们找到自己在这片土地生活的价值”;在浙江杭州,传统工艺工作站杭州拱墅站打造“城市会客厅”,吸引市民深度体验悠久技艺的乐趣……各地丰富多彩的实践表明,非遗不是躺在橱窗里的展品,也并非束之高阁的技艺绝活,而是促进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涵养文明乡风的文化资源。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遗资源,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将非遗产品、非遗项目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活态传承中有效?;ぁ⒃谟行П;で疤嵯潞侠砝茫苋梅且派⒎⒊鲅だ龉獠?,更好发挥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重要作用。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雄安新区在建设之初,即对非遗资源进行系统普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宣传、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写入其中;陕西开展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河文化记忆”工程,充分挖掘黄河流域文化内涵……从制度设计,到规划制定,再到各地的探索举措,非遗与国家战略发展和重大项目实施的衔接程度越来越高。
也要看到,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非遗保护仍然面临一些挑战,迫切需要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に?,更加积极促进非遗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办、国办不久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すぷ鞯囊饧诽岢觯凹哟蠖曰坪恿饔蚍岣欢嘌俏镏饰幕挪试吹拇欣谩薄敖俏镏饰幕挪;び朊览鱿绱褰ㄉ?、农耕文化?;?、城市建设相结合,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等等。这些要求,正是为了持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ず?、传承好、利用好。
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さノ?,全国447家单位入选。植根千年文化,拥抱数字时代,走入千家万户,非遗的传承?;び戳烁蟮幕觯脖亟芙娼ㄉ枭缁嶂饕逑执倚抡鞒烫峁┣看蟮木窳α?。
《人民日报 》( 2021年09月03日 07版)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