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水下文物?;ぬ趵?更接地气,更具操作性
3月2日,我国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正式开始打捞。图为“长江口二号”古船部分出水文物(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上海市文物局供图)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ぬ趵?以下简称《条例》)》将于4月1日起施行。相比1989年发布实施的条例,它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水下文物?;すぷ鞯奶厥庑?,有针对性地完善有关制度措施,解决水下文物保护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并做到了和文物?;しǖ确伞⑿姓ü婧凸矣泄毓娑ㄏ谓?。
3月1日,司法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有关同志表示,《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有关管理体制和执法机制:明确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地方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水下文物?;すぷ髦械闹霸鹑ㄏ?。《条例》还对水下?;で贫茸隽诵碌墓娑?,为今后各地划定公布水下文物保护区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增强了可操作性?!短趵纷旁黾恿宋奈锉;さ哪谌荩魅啡魏蔚ノ缓透鋈硕加幸婪ū;に挛奈锏囊逦?,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以任何方式发现疑似水下文物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文物主管部门,并有权向文物主管部门举报违反条例规定、危及水下文物安全的行为。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崔勇做了多年的水下文物考古,他指出,新版条例更接地气,更具有操作性。
他说,《条例》新增的第八条,将可能危及水下文物安全的行为具体化、细致化,其中也包括了捕捞和养殖。以湖北丹江口水库水下均州古城和山东东平湖须昌故城、清水石桥?;は钅课?,在做水下调查时,这些地方仍存在网具捕捞和网箱水产养殖现象。网具不但对水下文物破坏较大,同时对水下考古人员的安全具有巨大的威胁。在划定?;で?,保护区根据?;ば枨?,在禁止捕捞的同时也逐步清理了网箱,为水下文物保护工作扫清了障碍。
《条例》新增的第十三条,首次将考古涉水部分纳入基本建设中,崔勇认为,意义非凡。由于我国海域面积大,海岸线长,涉水的基本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水下文物的概率非常高。从海洋工程上说,物探调查的经济成本和工程总量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但从水下文化遗产?;さ慕嵌瘸龇?,如果可以搭上大型基本建设的顺风车,相当于启动了一个区域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这种调查成果类似田野基建考古项目的考古前置成果,可以有效防止水下文物遭受大型基本建设工程的破坏,具有重要价值。
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南大学中国文化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刚志关注到的是《条例》压实保护义务,夯实管理基础。其表示,近年来,我国水下文物?;ず脱芯孔橹ㄉ枞〉没埂9椅奈锞稚枇⑺挛幕挪;ぶ行模蕉?、湖北、广东加强省级水下文物?;せ菇ㄉ?。但是,由于水下环境复杂,文物调查、打捞及?;ざ季哂懈叨茸ㄒ敌?,需要文物主管部门与公安、海警、交通、水利等部门紧密协作。因此,《条例》明确规定,文物主管部门、公安机关、海上执法机关按照职责分工开展水下文物保护执法工作,加强执法合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在水下文物?;すぷ髦屑忧坑胗泄夭棵诺墓低ㄐ鳎蚕硭挛奈镏捶ㄐ畔?。为了加强水下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各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要积极宣传水下文物?;さ姆衫砟睿⑺挛奈锉;す芾淼墓低ㄐ骰疲纬伞暗澄斓?、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水下文物工作格局。
◎本报记者 张盖伦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