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600三小时全套人到付款_300快餐500一条龙,风楼阁全国同城官网入口,100元泡妞电话

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文化遗产保护关乎你我他!以龙门石窟奉先寺大修为例

发布时间:2022-09-05 08:23:20 |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杜晓帆 | 责任编辑:姜一平

【忆言忆语】

作者:杜晓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近日,河南龙门石窟奉先寺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大型?;すこ桃讶客旯ぃ怨谥匦驴?。这次文物大修历时228天,是继20世纪70年代以来,时隔50年,奉先寺的又一次大型?;すこ?。

文化遗产?;す睾跄阄宜月逖袅攀叻钕人麓笮尬? style=

经过漏水治理和岩体加固等抢救性保护修复后,卢舍那大佛以更健康的状态迎接八方来客。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在这次?;すこ痰氖凳┕讨?,奉先寺的主体部分被蒙上了防护绿网,周边也搭起了脚手架,在大半年的时间里游客们无缘一睹卢舍那大佛的“真容”。部分公众从游览角度提出了质疑,认为文物在修缮过程中应注意游客的感受,方能更好地满足遗产地游客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面对这样的声音,我们应该客观认识到,这反映出公众对于参观文化遗产的一种积极态度,以及希望从文化遗产中获得良好体验的需求。文物修缮过程中的游客体验问题,在国际范围内也较为普遍,其中的根源是管理方与游客的信息不对等。

文物大修不仅是使文化遗产生命力更加持久的必要环节,而且能让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更好地呈现于当代社会。附着在岩体之上的奉先寺看似静止,其实它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生命体。奉先寺建成至今历时1300余年,犹如人生步入了老年阶段,而且还患有各种“伤病”。为了“袪病延年”,文化遗产工作者除了要对它进行日常维护之外,必要的时候也要实施“治疗和手术”。奉先寺的“病症”已经到了必须要治、非治不可的阶段。文化遗产?;さ囊幌钪匾谥己偷赖伦荚蚣词且挪唤鍪粲诘贝?,而且要将其妥善地传承至子孙后代手中。相较于奉先寺漫长的修建历史,200余天与人们的短暂“告别”,根本目的是让其在未来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奉先寺的修复?;すこ淌且桓龈丛拥摹⒍嘌Э频目翁?,所采取的修复方式是反复研究探索的结果。在实施奉先寺这一?;すこ糖埃唤鲆髑蠖喾揭饧?,而且要经过管理方和专家学者的反复论证,还要综合考虑历史经验、现场情况、资金、人员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最终形成实施方案。本次保护工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修复,?;て湓冀峁购头缑玻3制渖Γ拐庖皇澜缫挪靡愿么杏胙有?。同时,借由?;ば奚晒こ蹋箍梢远晕奈锉咎逭箍嘌Э频牡鞑榧觳?,为考古及本体病害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类似奉先寺这种大修方式,在国内外也并不鲜见。例如,近年来,故宫武英殿建筑群修复和养心殿的“百年大修”等工程都采用了封闭方式。在国际上,法国凯旋门在2003年—2005年维修期间,也是采用了遮盖方式。意大利古罗马屋大维·奥古斯都的陵墓也是在历经13年的封闭修复后,才于2021年恢复对公众开放的。由此可见,国内外的文物?;すこ痰氖凳┮欢ㄊ窃诎踩?、合理和科学的前提下,本着对文化遗产?;ぷ钣欣脑蚪械摹?/p>

我们知道,文化遗产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是凝固的一个点,而是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有着不同时代的痕迹。文化遗产不仅记录着我们的过去,存在于今天人们的生活中,而且也为人类的未来提供着借鉴和有益的参考。文化遗产保护是全民的事业,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义务。从这个角度来说,在?;の幕挪墓讨校扛鋈硕汲械W鸥髯缘闹霸?,文化遗产?;す睾跄阄宜?。

回到奉先寺大修这一案例中,游客在某个时段乘兴而来却不能欣赏到奉先寺的历史风貌,产生情绪落差,这完全在情理之中。这种情况下,如果管理者注意细化深化相关服务,就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消减游客的负面情绪。比如,广泛通过媒体提前告知游客,规划好参观游览路线;在遗产本体外围,在不产生安全隐患的前提下,采取图文、影像或其他方式进行介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游客“看不到”的遗憾。又如,在修缮过程中开展相关社会教育活动,创造些参观的“惊喜”和不同以往的体验,提升游客对于文化遗产的认识,激发?;の幕挪娜惹椋梢砸加慰土私獗;の幕挪淖陨碓鹑?,理解个人的“牺牲”对于遗产保护的贡献,使之产生支持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感和荣誉感。

遗产本体“恢复健康”的时间可能很长,未来也会随着时光流逝再度“患病”,但是公众热忱的关注、参与和守护,恰恰是与文化遗产共同成长的过程,终将凝聚为一个时代共同的记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对游客也是一种难得的、有价值的旅游体验。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4日12版)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