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回响,福建泉州古韵悠长。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泉州古城自盛唐兴建,宋元时期发展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帆樯林立、梯航万国之中,留下了“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华图景。2021年7月25日,泉州申遗成功——“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为我国第五十六项世界遗产。
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沿着泉州中轴线,2公里长的中山路纵贯古城南北,沿街廊柱式骑楼,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商业街建筑典范,更是泉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当传统与现代相遇,如何为古城注入新活力?泉州创新实施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ご邢钅?,以“绣花”功夫开展活态化?;?,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人留乡愁”。
背街小巷改造,实现一场“不打麻药的微创手术”
傍晚时分,阳光和煦,迎着微风,75岁的郑卫治走出家门。巷口,老邻居们早已摆好茶具,等待着与郑卫治闲话家常;巷内,刚刚开业的咖啡馆设计精致,吸引着络绎游客。
“这样舒适的生活,在一年多前想都不敢想?!敝N乐嗡担幼〉慕鹩阆镉胫猩铰废嘟?,基础设施破旧、生活不便等老城区的通病,在这里格外明显?!疤贰┲胪屯放滤?。”谈及过去,郑卫治记忆犹新,“天上密密麻麻的电线,地上的石板路坑坑洼洼,一到雨天更是泥泞难走?!?/p>
2017年10月,作为泉州首个古城背街小巷改造示范项目,金鱼巷改造工程启动。
“短短271米的金鱼巷,动工前我就走了上百次。”负责改造工作的泉州市古城办建设组副组长庄胜宏说,上百次的探访,源于对改造方案的反复考量,最终确定“微改造”,通过微扰动、低冲击的“绣花”功夫改造提升。
维护生活形态、降低文化冲击,这场“不打麻药的微创手术”如何实现?纵观金鱼巷改造全过程,民生优先、精细提升的细节处处可见。
“金鱼巷最宽10米,最窄处只有2米?!弊ず晁?,针对小巷特点,施工中运用了小型钩机、小型三轮运输车等“微缩版”设备。为节省空间,还创新了管线立排法,即雨水管置于污水管之上,在检修位只建一个检修井,形成“井中井”“盖中盖”,方便后期维修。
修复工艺的选择同样煞费苦心。“不求一味复古,我们特别保留了从唐宋到民国乃至上个世纪的各个建筑元素,甚至是缠绕在破壁上的绿榕,也保留为一道风景?!弊ず杲樯堋?/p>
为了凸显闽南文化中的古朴韵味,改造中采取了海蛎壳、出砖入石等十几种闽南古建筑传统工艺,使用的一砖一瓦也都是真正的老旧材料。
2018年5月,金鱼巷“微改造”示范项目竣工。改造后,管线全部下地,实行雨污分流;对供电、供水设施进行升级,实现质量数量双提升;在巷内的犄角旮旯空间,则见缝插针地引入绿化。
“原本以为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老旧街巷,会慢慢破败消失?!弊呱闲奚珊蟮氖迓罚N乐翁乇鸺ざ?。如今,200多位老居民仍在金鱼巷生活,烟火气和人情味依旧。以收储租赁等方式整合,临街民居则化身店铺,曾经紧闭冷落的宅门渐次被打开,冷清的街巷再次变得热闹。
以金鱼巷为范例,2020年下半年,泉州按照“一街一特色,一巷一亮点”要求,分期分批对29条古城背街小巷进行综合提升?!拔⒏脑斓男薷捶绞?,在了解居民生活和情感的前提下,建立了参与式和可持续再生的‘泉州模式’?!弊ず瓯硎尽?/p>
“见人见物见生活”,打造没有围墙的文化展示馆
下午4点,泉州天后宫门前准时迎来手艺人陈学珍的身影。只见他执勺在手,手腕一抖一动,金灿灿的糖水自勺子里流下,行云流水的动作间,各种栩栩如生的卡通形象跃然板上……以勺为笔,陈学珍展示着糖画这一非遗技艺。
出生于糖画世家的陈学珍,自10岁起便跟着爷爷学习糖画?!耙郧按蠖嗍钦纷鞲鼍扒谔?,时间地点都不固定?!背卵д湫ψ潘担跋衷谖乙彩恰种ど细凇恼婢??!?/p>
陈学珍口中的“持证上岗”,正是泉州以街头文化点亮古城的创新实践?!懊窦湟杖耸峭乒愎懦俏幕囊恢е匾α浚酝疵媪倭鞫?、不稳定等困境?!比菔欣鸪乔幕逵吐糜尉指本殖ち址平樯?,鲤城区文旅局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鲤城区街头艺人演出管理办法》,吸引广大民间艺人走上街头参与文化建设。
化“游击队”为“正规军”——面向拥有乐器、演唱、非遗技艺展示等各类才艺技能的街头艺人,通过招募、登记、辅导,对符合条件的发放文化志愿者服务证。目前,已招募优秀街头文化艺术能人近50人。
变“无规矩”为“有章法”——在中山路周边的13个代表性场所设立街头表演示范点,建立检査评估激励机制,目前已组织开展街头艺人表演约150场。
护其貌、铸其魂、扬其颜、显其韵,以街头艺人点亮古城的文化实践,正体现了泉州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致力于打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人留乡愁”的街巷文化活样本。
中山路通政巷4号,清代四川总督苏廷玉的故居历经百年风霜,而今这里成为一处富含闽南文化特色的文创空间。印记闽南文化驿站总经理上官志鹏介绍,他们2015年租下这块场地,经过一年时间修缮,2016年元宵节正式对外开放。
手拿绣针,缠绕起明艳绣线,手起手落间,一只鲜艳立体的刺绣老虎活灵活现。泉州金苍绣技艺是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初,技艺老师吴心治入驻苏廷玉故居成立工作室?!耙郧爸荒茉诩掖绦澹衷谟辛苏故镜拇笃教??!蔽庑闹嗡?。
“以文化为核,古建筑在活化利用中得到?;ぃ忠杖擞辛苏故疚杼?,我们经营者也能从各项活动中获利?!鄙瞎僦九羲?。经过6年多经营,从展览展示,到文化研学,再到引进闽南传统工艺项目,苏廷玉故居如今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文化场馆。
“古城改造过程中,不仅仅是改善人居环境,更以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文化特色为目标,着力提升挖掘文化元素,重塑传统街区的历史文化肌理,打造没有围墙的文化展示馆。”林菲表示,当前,鲤城区正加快策划实施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古街古巷等六大提升工程,撬动古城文旅产业加快发展。
以文化浓度稀释商业密度,历史文化街区在?;ぶ蟹⒄?/strong>
晚上6点,天还没有完全黑透,中山路高高挂着的红灯笼亮了起来。红彤彤的夜灯下,坐落于中山中路37号、39号的一栋拥有四层空间的建筑尤为亮眼。这座今年7月开放的中山驿馆,目标是打造成中山路的游客服务中心。
“说是游客服务中心,实际上远没有这么简单?!碧讣敖ㄉ韫?,泉州文旅集团副总经理洪明海打开了话匣子,“如何利用好这700多平方米面积,前期规划就经历了10多稿的精心打磨?!?/p>
深思熟虑源自对业态植入的反复思量。“驿站位于古城关键节点,如何平衡商业与文化属性尤为重要。”洪明海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业态活化引导,在营造高品质文化空间的同时,实现连接市场环境、开发综合功能,形成可持续发展?!?/p>
跟随洪明海的脚步走进中山驿馆,这座集旅游打卡、非遗体验、文创产品购买于一体的一站式复合空间业态,处处体现了规划巧思——
1层的咨询中心提供游客服务,沿墙搭建的青年创客文化平台则成为文创产品的展销柜;
走上2层,一场名为“D调泉州”的艺术展正在上演,这里不定期举办各类公益文化活动,发挥空间的社会效益;
3层及4层天台则为文创商业区,为游客提供更多服务。“目前引进的甜品店,租金仅为市场价的60%,但驿站对其文化属性有着更高要求?!焙槊骱K?,“结合当地文化,商家利用泉州特产芋头、石花膏等做出彰显闽南特色的产品,受到市场欢迎?!?/p>
如何既保留文化韵味,又布局符合现代发展的商业业态,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的必答题。中山驿站的创新设立,正是泉州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业态培植的缩影。
为了引导古城业态发展、避免过度商业化,泉州出台规定,详细列出经营项目正负面清单,引导古城核心区业态规范发展,重点培育特色文创产业。对于非遗传承人、大师工作室、传统老字号企业等,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扶持?!耙堤蜕唐吠驶怀?,是困扰全国不少古城业态发展的难题。”中山路及周边商圈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刘勇表示,“这样的‘大礼包’彰显了泉州政府以文化业态活化古城的信心和决心?!?/p>
以文化浓度稀释商业密度,兼具体验感和文化味的多元复合文化空间不断涌现。“像中山驿站这样的公益空间已形成19处,各公益空间以‘新型业态+公益活动’模式,针对各空间点位历史溯源、区位优势等因素,探索植入新型业态,开发综合功能,让历史文化街区在?;ず痛兄惺迪挚沙中⒄梗寐闳嗣穸悦篮蒙畹南蛲!焙槊骱1硎尽?/p>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