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8月21日电题:共同守护“壁上瑰宝”:“中国方案”助力全球石窟寺?;ぱ芯?/p>
新华社记者袁月明
在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所在地河南洛阳,一场正在举行的论坛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柬埔寨、新加坡、日本等10余个国家、国际组织及中国国内的石窟寺保护专家学者,他们就石窟寺?;?、传承与价值传播展开交流研讨,共同探索石窟寺?;た蒲Ю砟詈头椒肪?。
“石窟寺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以及人与环境的深刻联系,是人类共同故事的一部分?!痹?025石窟寺?;す事厶车目皇缴希瞎炭莆淖橹堑厍焓麓ξ幕ΥΤぱ畋绦宜?。
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之一,石窟寺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见证着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国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的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共有石窟寺及摩崖造像5986处。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多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充分吸收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先进理念的基础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展了大量理论和实践创新。“融‘价值阐释-监测预警-环境控制-灾害治理-?;ば薷础惶宓闹泄咚伦酆媳;だ砟畛晌彩?,中国石窟寺系统性、整体性?;ぬ逑党醪浇??!敝泄椅奈锞指本殖そ獗?。
“近年来,龙门石窟组织实施了奉先寺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潜溪寺渗漏水治理等一系列?;すこ蹋迪执忧谰刃员;は蛟し佬员;?,从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整体?;さ淖洹!绷攀哐芯吭旱澄榧怯嘟芩怠?/p>
在拥有200多座石窟的甘肃,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6处重要石窟由敦煌研究院统一管理,形成“一院六地”的运行格局。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在论坛发言时说:“我们建成的甘肃省石窟寺监测预警平台,可以实时看到院属6处石窟的各种指标变化,为全面、及时掌握石窟动态、预警潜在风险等,提供重要数据参考?!?/p>
苏伯民表示,中国在石窟寺遗产?;し矫嬉研纬梢惶缀抢砟睢⒓际?、应用的完整的“中国方案”,并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如何?;ず梦幕挪脑嫘?,并让其在增强文化认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中国已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柬埔寨吴哥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副局长隆科萨尔说。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建工作队修复柬埔寨吴哥窟周萨神庙、茶胶寺等遗址,敦煌研究院与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相关文博机构签署备忘录,大足石刻研究院将建立“中国-意大利石质文物?;ば薷戳鲜笛槭摇薄泄咚卤;ぱ芯坎偷墓视跋炝ο灾嵘?。
多学科协同、数字化赋能,是中国石窟寺研究?;さ囊淮罅恋?。
走进刚刚启用的龙门石窟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力学实验室、生物学实验室、材料实验室等功能??橛橙胙哿?,电阻应变仪、岩石渗透分析仪、拉曼光谱仪、X射线探伤系统、3D打印机等设备一应俱全。
论坛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刘汉龙分享的石质文物微生物矿化修复与加固技术、可移动文物微生物矿化粘接技术等突破性成果,让不少外国专家直呼“印象深刻”。
“中国石窟寺遗产的?;ぜ际酢⒀芯可璞付挤浅O冉?,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卑突固顾雇咛夭┪锕莨莩つ峭咦取の诘稀に沟掀嫜杂锛淠蜒诩ざ?,“期待能在文物保护、遗址联合开发等众多方面,与中方专家开展交流合作。”
依托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手段,中国不少石窟瑰宝已在数字空间实现“芳华永驻”,相关研究及展示利用亦不断走向深入。
“今年5月,‘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正式发布,目前已录入敦煌经卷9900多卷、图像6万多幅、经卷内容840多万字?!倍鼗脱芯吭焊痹撼び崽煨闼担闷教ú唤稣狭肆魇ШM舛鼗臀奈锬柯?、珍贵图像,还纳入海量国内外敦煌学研究成果,同时具备图像拼接、图像缀合、知识图谱构建、全文检索等多项功能。
龙门石窟持续将三维数字技术运用于流散文物的原位寻探、确认、复位研究及展示的全过程,让流散海外的龙门文物得以“数字化回归”,与石窟残存造像“身首合一”。
“希望汇聚多方力量,通过广泛交流、深度合作,加大科技?;ぜ际醯墓ス亓Χ龋岣皇咚碌奈幕诤图壑荡ツ谌?,共同守护好石窟寺这一全人类的文明结晶?!苯獗?。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