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600三小时全套人到付款_300快餐500一条龙,风楼阁全国同城官网入口,100元泡妞电话

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文化中国行)被联合国认证的自然遗产地 巴丹吉林有何独特魅力?

发布时间:2024-09-24 13:56:47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陈溯 | 责任编辑:葛蕾

中新社阿拉善右旗9月23日电题:被联合国认证的自然遗产地巴丹吉林有何独特魅力?

中新社记者 陈溯

9月下旬,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进入旅游旺季。两个月前,这里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在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申遗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中没有沙漠类型的空白。这片沙漠有何独特之处?为何得到联合国认证?

——沙漠中的“湖光山色”

每当提及沙漠,人们便会联想到酷热的气候、寸草不生的流沙、疲惫的驼队和肆虐的沙暴。然而,在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沙漠,不仅有茫茫沙海,还有植物、动物、泉水、湖泊和稳定的生态系统,甚至还有牧民居住其中?!按竽跻啊庇搿昂馍缴痹谡饫锷衿娴亟岷?。

image.png

9月21日,拥有“沙漠故宫”之称的巴丹吉林庙在湖光山色之中映出倒影。中新社记者 陈溯 摄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是中国第三大沙漠、第二大流动沙漠,沙漠中已探明的湖泊144个。巴丹吉林沙漠一沙山湖泊群自然遗产位于广袤沙漠的中部,总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

记者看到,在沙漠腹地,沙山与沙丘间海子(湖泊)星罗棋布,湖岸芦苇茂盛、水鸟漫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さ毓芾硭咀匀还肮芾泶ΥΤに锾蛑行律缂钦弑硎荆蛴形奘衬植?,但由于巴丹吉林拥有独一无二的景观,使其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此外,在全球现有的213项自然遗产中,沙漠遗产仅有11项,且多为炎热沙漠,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冷冬沙漠分布地,具有极高申报潜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保护自然遗产地,不仅要?;ぷ匀换肪车脑嫘裕迪肿匀灰挪拇泻屠?。在遗产地申报过程中,中国充分尊重当地牧民利益和诉求,将牧民纳入?;さ闹魈逯?。

阿拉腾格日乐是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嘎查牧民,家族世代生活在巴丹吉林沙漠,“沙漠里每一个湖泊旁几乎都有牧民居住,都以放牧骆驼和羊为生?!?/p>

由于世代放牧骆驼,阿拉善右旗成为中国“驼奶之乡”。目前,阿拉善右旗驼奶全产业链突破10亿元(人民币,下同),是当地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随着交通条件变好,近年来也有不少游客前来沙漠探秘,一些牧民开始从事旅游行业。阿拉腾格日乐通过在旅游旺季做向导、给游客开车,每年也有了五六万元的“外快”。

image.png

9月21日,来自天津的游客在巴丹湖边留下合影。 中新社记者 陈溯 摄

据他回忆,7年前,巴丹吉林开始申遗时,每个嘎查都组织牧民开会,倾听牧民意见,解答疑虑,得到可以继续住在这里、继续放牧、继续发展旅游的回答后,牧民们吃下了“定心丸”?!?年来,牧民生态环境?;ひ馐对嚼丛角?,遇到破坏环境的行为都会及时制止?!?/p>

目前,遗产地主管部门与周边牧民已建立协同联动?;す芾泶胧?,聘请生态管护员负责遗产地日常保护巡查,有效提升了遗产地生态环境?;つ芰?。

阿拉腾格日乐笑着说:“现在申遗成功啦,游客肯定会持续到来,巴丹吉林也会越来越好?!?/p>

——防沙治沙成加分项

“对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最大的?;ぞ褪遣黄苹邓3炙脑??!碧傅缴暌懦晒笕绾渭忧恳挪乇;?,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董治宝这样说。

多年来,中国持续推动“三北”工程防沙治沙,作为中国重要的沙源地,阿拉善右旗的治沙工作也十分艰巨。

阿拉善右旗林业部门瞄准巴丹吉林沙漠的东部、东南部、西部重点风沙溢出区实施锁边工程,克服极度干旱少雨、蒸发量大、风力大的困难,通过草方格工程固沙和梭梭树生态固沙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年努力,缓解了巴丹吉林沙漠东扩南移之势,护卫了河西走廊和近在咫尺的民勤县。

image.png

2024年6月,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工程固沙现场。 (阿拉善右旗宣传部供图)

治沙不仅没有缩减巴丹吉林沙漠的独特魅力,还成为其申遗成功的加分项。

作为申遗工作的亲历者,董治宝透露了一个小细节:当得知阿右旗多年来持续与风沙作战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十分赞赏,他们认为这证明当地居民十分热爱家乡,对遗产地的?;ず痛惺侵匾谩?/p>

“遗产地?;ず头郎持紊巢⑿胁汇?。我们要做的是让沙漠不要进一步扩大,不要影响人类的居住地,同时尊重沙漠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保护沙漠的原真性,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董治宝说。(完)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